返回

张东峰郑冠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66章提升城市幸福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张东峰认为在建设新型城镇后,还要解决产业空心化问题。

  为此,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各个乡镇发展特色产业。

  比如三清镇发展中药材、青梅、佛手瓜产业,通过“市民下乡”引入民宿、咖啡、手作等业态,发展旅居产业、区域旅游、共享经济。

  说实话,张东峰推行这样的改革,只是走出了乡村改造和振兴的第一步。

  张东峰认为“征地悲剧”也到了需要彻底终结的时候。

  理想中的新土地制度运行后,受“增减挂钩”指标限制的土地置换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农业将实现适度规模化经营,农村二三产业将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

  城乡融合发展后,更多村民将转向二三产业就业,并从土地经营中分享到更多收入。

  除了因地制宜、找准定位,张东峰认为关键在于决策背后的核心理念,这将导向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

  张东峰觉得如果单纯以项目为目的,就直接流转土地、流转集体资产,把农民全部都搬出去,引进市场资本投入打造,再进行招商运营,但是以乡村振兴为理念,一定是共创共享,一定不是把农民都迁出去,还要解决集体经济问题,解决市场资本下来后,如何和老村民共融的问题。

  为此张东峰在与专家学者、基层干部商讨时,提出要坚持“让乡村还是乡村、让乡愁留在乡村”的理念。

  作为其中的一个试点村,古林村原先是一个以种植粮食为主的传统村庄,后来产业转换为雷竹、茶叶、猕猴桃、耙耙柑等经济作物后,村集体经济才有所发展。

  后来省城美院师生来此采风写生,便开始引入了陶艺、蜡染、篆刻、书法等专家驻村。随后,越来越多手工艺者来村里租用老房,发展文创产业。

  借助这些“新村民”的力量,在乡村景观营造上加入了艺术化设计元素,并开发出松林火锅、春笋宴等地道的乡村美食,通过开办体验式农场、举办雷竹春笋艺术月等活动,逐渐探索出农创加文创的发展模式,提升了农
第1066章提升城市幸福感(1/3).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