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阶层分化
地位、经济基础和价值取向相对趋同的人,比如公务员群体,或者总裁俱乐部。
由于东明公司的业务关系,张东峰关注过一些楼盘信息,比如说在卖的豪宅,纷纷开始讲圈层的故事,最为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某个楼盘,广告语居然这样写道:妈妈,为什么我们不住****?
小孩子不知道房子好不好,但他知道小伙伴们住在哪里。
在短缺时代,人们买房子讲求实用,能多使用个三、五平方米,就是极大的竞争力。
到了今天,决定房子品质的不再仅仅是硬指标,还包括附加在上面的软实力,比如物业服务的品质、业主圈层的质量等等。
也许以后我们逐渐会看到,小区里挂出的横幅不仅有恭喜某某考上名校,还包括恭喜某某业主公司成功上市,某某业主科研成果获奖,或者某某业主新书发布等等。
邻居的成功,间接证明了业主自己的成功!
以前,是开发商给楼盘打广告。以后,会有业主凑钱给小区打广告。比如省城的业主已经凑钱给小区改造外立面了。越是高端的小区,业主越舍得为小区做投入。
另外,地区与地区之间,差距还是很大的。
比如江东县经济发达、财力丰厚,可以明确发放由于物价上涨而引发的物价补贴,有些地方却要考虑如何保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和基本福利的按时发放。
另外,地区的差距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水平,更在于思想观念、文明程度,甚至包括风险指数。
有些地方房子白菜价通过新闻报道爆出来之后,大家都在探讨某些中小城市空心化的问题。
其实上,张东峰认为空心化这个词说得还是轻了,实则是这些城市正在坍塌。
这些地方从人口到经济,再到秩序的全面坍塌。
人口的坍塌很好理解,年轻人跑出去就不回来了,本地就剩下些老弱病残幼,出生率无疑也是要断崖式下跌。
人口流出加上出生断崖,人口坍塌无可避免。
人口坍塌必然导致经济坍塌。小地方本来没啥产业,全靠人口堆起来的消费,吃吃烤串唱唱卡拉OK,再搞搞婚丧嫁娶,就算是拉动内需了。年轻人跑了之后,消费的主力没有了,经济自然一蹶不振。
前几年,这些地方的救命稻草还有房地产,某几个房产公司来到这些小城市,收割了最后一波拆迁红利。
立竿见影的土地财政,供养了这些小城市的公务员体系,也给新农村建设、城市形象提示提供了资金。
只是好景不长,在耗尽了本地购买力之后,特别是拆迁熄火之后,这些小地方的房地产立马就现了原形——房子卖不掉、土地卖不掉,财政的苦日子就来了。
最显眼的就是各个地方的半拉子工程,既包括停工的基础设施,也包括不少烂尾楼。
不过,不显眼的往往影响更大,比如公务员减薪和清退聘用人员。
说到公务员减薪,总有人幸灾乐祸,说公务员收入很高